-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新发展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会议聚焦招商引资等发展战略议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本次会议旨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审议经济规划和部门整改,强调招商引资作为核心引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与高质量转型,助力南京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会议议程覆盖广泛议题,推动政策落地。常委会听取多份核心报告,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招商引资策略被纳入讨论焦点。相关审议旨在完善法规体系,促进政策衔接,确保部门履职与执行一致。会议强化监督职能,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改革红利惠及企业和投资者,提升南京市投资吸引力。 二、十二五规划实施成效分析,十三五方向明确。报告回顾十二五期间成就,招商引资成果显着,带动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十三五规划编制突出创新驱动,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强化南京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常委会建议深化开放合作,简化审批流程,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年度经济目标完成评估与未来计划衔接。针对2015年指标,报告分析就业、投资等完成情况,强调招商引资在稳定增长中的作用。2016年计划编制突出数字经济和实体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审议强调需强化风险防控,完善监测体系,确保南京市经济在波动中稳健运行,为投资者创造可预期环境。 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任务细化。2016年计划编制围绕城乡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招商引资配套条件。审议意见聚焦空间布局合理化,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委员会建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项目落地,推动南京市城乡协同发展。 五、财政审计整改进展成效分析。针对审计查出问题,报告说明整改措施执行情况,强化预算透明度和绩效管理。审议强调需健全内控机制,防范财政风险,确保公共资金高效用于招商引资和民生领域。整改效果评估显示南京市管理能力提升,为经济注入信心。 六、部门履职情况综合报告。市物价局等机构负责人提交报告,概述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保治理、农业发展和侨务工作方面的成果。会议评估履职绩效,招商引资相关服务被突出,如优化营商环境和外资服务。审议要求部门协同创新,提升响应速度,助力南京市打造高效服务体系。 七、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会议筹备。草案说明概述立法重点和代表履职机制,筹备报告关注程序规范。审议聚焦制度建设,强化代表监督作用,确保会议高效推进。委员会建议完善沟通机制,支持招商引资政策落地,巩固南京市民主法治基础。 八、政府部门整改行动深化。针对先前审议意见,市教育局等提交整改报告,说明在政策执行中优化举措。审议强调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强化问责机制。整改体现服务改进,如简化审批和创新政策,直接服务招商引资企业需求,助力南京市提升竞争软实力。
2025-08-14
-
南京市软件产业高地展现强势 招商引资推动企业集群发展
近期公布的江苏省级重点软件企业名单显示,南京市企业占据超过半数席位,这反映了当地招商引资战略的显著成效。作为省内核心软件产业基地,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此次成果进一步凸显其创新生态系统活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相关企业在项目审批和资源倾斜中将获得优先支持,体现了产业政策对关键领域的集中投入。 一、江苏省经济信息化部门实施了一项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工作,该规划覆盖多个关键领域,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企业评选过程综合考量战略定位、研发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等指标,确保名单的权威性与公平性。通过严格的申报流程,最终名单反映了江苏软件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南京市作为省内领先的创新中心,软件企业在名单中呈现突出优势,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得益于多年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政策扶持,南京高新技术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技术型企业进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当地企业积极开拓前沿技术领域,如云计算与智能系统,推动了产业链整合与升级,强化了品牌竞争力。 三、此次评选标准强调经济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南京入选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卓越。他们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提升核心技术壁垒,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入选名单带来直接益处,包括优先支持新项目申报和资源推荐,这为企业后续扩张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增强了市场信心和产业韧性。 四、南京市在招商引资方面成果斐然,推动了软件产业生态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孵化平台和政策协同,政府着力吸引和保留高成长性企业,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南京将继续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布局,从而巩固其作为江苏乃至全国软件产业枢纽的地位。此次名单公布,体现了南京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2025-08-14
-
南京体育产业领跑长三角 江苏打造千亿级体育经济新高地
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江苏省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全产业链生态,以南京为核心构建起覆盖赛事运营、装备制造、休闲服务的产业体系。最新数据显示,江苏体育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长三角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形成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千亿规模,占全国比重超三成。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创新中心、江苏为规模主体、浙江为特色补充的协同发展模式。江苏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消费市场,在体育制造业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二、江苏体育产业呈现双轮驱动特征 江苏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达58%,体育服务业增速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苏州电竞场馆群等重大设施带动周边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智能体育装备领域,无锡、常州等地企业已跻身全球供应链体系。 三、政策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江苏省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体育产业振兴行动计划,通过土地、税收等组合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南京江北新区设立体育科技产业园,吸引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全省培育出3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21个省级特色小镇。 四、消费升级助推产业扩容 随着人均体育消费突破3000元,江苏建成超2万个体育健身场所,每年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省级以上赛事超200场。苏州昆山引进国际顶级羽毛球赛事,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等消费增长近20%。 五、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企业研发的智能健身器材占全国市场份额35%,南京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运动健康实验室。徐州工程机械技术转化生产的冰雪装备,成功应用于冬奥会赛场。 当前,江苏正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工程,计划在南京建立长三角体育大数据中心。通过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巩固全国体育产业高地地位,为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14
-
南京新港高新园筑巢引凤 海创岛科技园赋能海归创新创业
中国青年海归创新创业大会暨海创岛科技园落成仪式在南京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举行,标志着南京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该项目由全国性海归组织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通过创新型孵化模式推动"互联网+"与智能硬件融合创业,致力于构建国家级海归人才服务基地,为南京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国家级载体搭建创新创业高地 南京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拥有完备的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撑体系。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园区内集聚了百余家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具备承接高端人才项目的综合优势。此次落成的海创岛科技园选址于园区创新核心区,建筑面积逾三万平方米,按照国际化标准配备共享实验室、智慧办公空间和技术展示中心等专业设施。 二、全球性组织赋能海归人才发展 发起共建海创岛科技园的全国性海归组织,其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创新城市。该组织通过建立跨境资源对接平台,协助海外人才对接国内市场与政策资源。近年来,该组织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促成数十个科技项目转化落地。选择南京新港高新园作为首个实体载体,既看中南京作为东部科教重镇的区位优势,也认可园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熟经验。双方计划在技术转移、专利运营、市场开拓等环节建立协同机制,重点培育具有原创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三、沉浸式孵化体系构建服务闭环 海创岛采用全周期、沉浸式孵化模式,打造全要素服务体系。创新性地建立“预孵化-孵化-加速”三级培育机制:预孵化阶段提供商业验证支持;孵化阶段配置技术导师与市场资源;加速阶段对接产业资本和供应链体系。围绕“互联网+智能硬件”产业方向,重点吸纳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创业项目。园区运营方联合专业机构设立法律咨询、财税服务、政策申报等六个专业服务窗口,建立海归创业需求快速响应机制。目前已有多个海外研发团队完成入驻评估。 四、政策协同助力企业梯度成长 南京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出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助、人才安居在内的专项扶持政策。海创岛科技园作为南京重点建设的国际化双创载体,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叠加支持。园区管理方计划建立企业成长档案,根据初创项目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前景,定制研发资助、场景对接等阶梯式帮扶方案。针对入驻项目特点推出“人才贷”专属金融产品,降低创业团队融资成本。通过构建政企协作机制,加速培育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梯队。 五、路演验证科技创新价值 在落成仪式配套的创业项目对接会上,多个技术项目进行路演展示。其中在线签约平台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电子存证系统;智能路由器项目实现IPv6协议与物联网设备深度适配;新型高分子材料项目突破聚烯烃材料弹性控制关键技术。来自新材料、卫星导航、数字创意等领域的研发成果获得专业投资机构关注,多个项目现场达成投资意向,潜在融资金额在百万元级。这些项目成果集中体现了硬科技创业的主流方向与发展潜力。 六、区域创新生态升级发展动能 海创岛的正式运营完善了新港高新园的国际创新生态。园区同步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配备双语教育、国际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创新创业全方位保障体系。未来计划通过常态化组织海外项目巡回路演,建立跨国技术合作平台。园区管理部门将联合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海归人才定制化培训课程。作为南京市推动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海创岛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国际创新要素集聚,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5-08-14
-
南京新型研发机构人才专场招聘会举行 助推创新人才集聚
为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实施,满足新型研发机构用人需求,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宁聚创新成果,共创无限未来”新型研发机构人才专场招聘会在南京人才大厦举行。活动通过精准对接人岗需求,助力研发机构引才育才,为南京招商引资和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一、立足创新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对接平台。近年来,南京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陆续落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研发机构建设提速,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已成为研发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支撑。为破解人才供需匹配难题,南京人社部门主动作为,依托人才服务中心专业平台,举办此次专场招聘会,旨在为新型研发机构与海内外人才搭建高效对接桥梁,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精准施策提前布局,提升人岗匹配效能。为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对接,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提前启动筹备工作,对“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全面摸底,系统梳理各机构在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平台、长三角区域人才服务联盟等渠道广泛发布需求信息,扩大引才覆盖面。同时,联合专业招聘机构,针对每家研发机构的特点细化招聘方案,对投递简历进行分层筛选,定向邀约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参会,有效提升了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优质岗位引才聚智,人才结构多元合理。本次招聘会吸引了首批完成人才预先匹配的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参与,提供了涵盖前沿技术研发、工程管理、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数十个岗位。岗位学历需求呈现多元分布,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同时包含一定比例的博士和专科需求,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研发岗位的用人需要。活动受到海内外人才广泛关注,累计收到数千份高端技术人才简历,经遴选后数百名人才到现场洽谈。参会人才中,来自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及部分海外地区的占比近四成,且不少为在职技术骨干,显示出南京对区域及海外人才的较强吸引力。岗位薪资待遇具有竞争力,平均年薪超25万元,部分核心技术岗位年薪达60万元,并配套提供人才公寓等福利,研发机构均由总监及以上级别人员现场负责招聘洽谈,体现了对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 四、持续深化引才服务,构建长效保障机制。除本场专场招聘会外,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还计划在相关引才活动期间,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参加中高级人才招聘专场,进一步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下一步,将根据人岗预先匹配情况,分批组织研发机构与人才开展见面洽谈,并适时赴外省市开展靶向引才活动。对于暂未明确人才需求的研发机构,中心将持续跟踪服务,主动收集需求信息,协助其完善引才方案,通过常态化、精准化的人才服务,为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创新成果在南京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2025-08-14
-
南通高新区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苏中苏北创新标杆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下,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成为苏中、苏北地区首个获此资质的开发区。这一突破标志着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进入新阶段,为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能。 一、试点建设夯实创新基础 作为长三角重要科技枢纽,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电子元器件及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家纺研发设计两大国家级产业化基地,构建了覆盖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海洋工程装备等三大省级特色产业园形成集群效应,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4800件,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超30%,68件驰名与著名商标彰显品牌实力。 二、梯度培育实现跨越发展 2013年获批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后,该区实施专利导航工程,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专员制度。通过建立重点技术领域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使得发明专利占比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 三、双区联动形成示范效应 南通市已拥有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总量位居江苏省第二位。两地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优势,前者聚焦装备制造领域专利运营,后者侧重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共同构建区域创新联合体。 四、三年计划锚定发展目标 根据试点工作方案,园区将在2018年前完成三大任务: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培育20家以上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成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完善质押融资、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此次获批不仅是对南通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可,更为苏中苏北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未来该园区将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产权高地。
2025-08-14
-
南通国际数据中心集群启动建设 引领长三角数字基建升级
南通市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成功吸引数据中心产业链核心企业集聚。近日,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在南通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建设。该产业园聚焦高价值热数据运营服务,同步布局国际国内双业务板块。四个标杆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南通市在数字新基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区域产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区域协同优势 作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南通市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综合保税区政策红利,构建面向全球的数字服务高地。园区规划采用国际领先的Tier IV标准建设,突出能源效率与算力密度双优化。通过自建可再生能源电站、部署液冷技术等举措,确保年均PUE值控制在1.2以下。其跨境数据专用通道实现与上海国际枢纽的毫秒级互联,形成沪通数字产业协同走廊。 二、核心项目与技术架构创新 本次集中开工的四大项目呈现差异化布局: 脉络产业基地集成核心数据中心、混合云服务平台及中国区总部运营功能,配置智能算力调度系统。 算云基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训练专用集群,搭载第三代浸没式冷却设备。 易信项目采用模块化集装箱架构,满足国际客户弹性部署需求。 龙软中心部署区块链安全验证节点,提供金融级数据存证服务。 所有项目均通过Uptime Institute认证,智能运维系统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9.6%。 三、产业生态与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承载政务云、工业互联网、离岸金融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 形成千亿级数字服务产业集群 - 吸引超20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 创造逾5000个高端技术岗位 - 年减少碳排放48万吨 通过建设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园区将激活长三角制造业30%的沉睡数据资产,预计推动当地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8%。 四、政策体系与标准引领 南通市配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 设立规模50亿元的数字基建投资基金 - 实施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单列管理 - 开通跨境数据流动绿色通道 - 建立长三角首个数据中心分级评价体系 同步推进国际数据港先行先试区建设,参与制定12项国际数据中心标准。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一实现等保四级与GDPR双认证的产业园区。 当前园区已完成首期土地整备800亩,主干电网扩容工程提前竣工。随着长江三角洲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正式获批,南通数据中心集群将承担东数西算战略支点功能。未来三年计划新增海底光缆登陆站,构建亚欧美数据中转枢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
2025-08-14
-
南通海安4个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通过验收 赋能产业升级
南通海安4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近日通过验收,涵盖新材料、智能装备、医药仪器及数码纺织等产业领域,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一、验收评估过程严谨规范。此次验收由国家级专家组开展,重点对南通海安2013年度立项的4个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审查验收资料、质询合同执行细节等流程,从材料规范性、资金使用合理性、技术指标完成度等维度进行严格考核。最终确认,4个项目验收材料齐全、数据翔实,资金到位且使用合规,均完成合同约定的经济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认可。 二、项目技术成果亮点突出。4个项目聚焦产业前沿需求,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其中,南通迅达橡塑制造有限公司的“高耐磨橡塑复合传动辊”项目,通过材料配方优化与结构创新,提升传动辊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在冶金、造纸等重型机械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南通金奥莱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数控大幅面新型节能型激光切割机”项目,集成高效切割与节能技术,突破传统设备能耗高、切割精度不足等瓶颈,适配大型板材加工场景;南通市三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便携式胰岛素静脉注药泵”项目,小型化设计结合精准控药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便捷、安全的治疗方案;海安鑫缘环贸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多功能数码真丝装饰绸清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项目,将数码印花与清洁生产工艺融合,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真丝装饰绸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基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长期致力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南通海安通过积极对接该基金,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了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基金支持下,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四、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次项目验收通过,不仅是对南通海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肯定,更彰显了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随着一批技术领先项目的落地转化,南通海安在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产业基础,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2025-08-14
-
南通海门开通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深化招商引资拓展中阿贸易
南通海门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新突破,通过启动直通阿富汗的国际货运班列,构建中阿双向贸易集散中心,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助力双向贸易增长和区域经济优化升级。该举措利用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优势,推动产品物流链闭环,促进招商引资落地见效。 一、专列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合。当前国际贸易格局中,南通海门作为重要家纺产业基地,积极响应全球供应链重构需求。此次国际货运班列以海门为起点,经过新疆阿拉山口出境,沿途横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最终抵达阿富汗海拉顿,形成稳定高效的西向物流走廊。这不仅能缩短货物运输周期,还强化中亚区域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经济合作提供新模式。权威分析显示,此类专列服务可带动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深化,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度。 二、货物结构与市场采购试点综合效应显著。班列运载的出口物品主要由阿富汗客商在当地采购的家纺产品和日用品构成,体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灵活性及效率。这些商品来自海门叠石桥市场这一国家级试点平台,实现一站式采购集成,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同时,返程货物引入阿富汗优质大理石、矿石、羊绒羊毛和棉花等资源,形成闭环物流链,逐步构建贸易集散枢纽。这种双向流动有效提升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符合当前国际贸易规则下的试点实践。 三、经济促增长与区域协同发展加速推进。该专列服务将南通海门及江苏整体纳入全球贸易网络,直接刺激地方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优化物流体系,企业可获取稳定出口通道,进口资源用于加工业发展,创造就业并拓展产业链条。海门工业园区作为核心载体,已初步展现出产业集群优势,未来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权威评估指出,此类贸易创新能增强跨境投资吸引力,助推地方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体系。 四、打造中阿双向贸易集散中心的战略路径与前景。围绕构建物流集散中心目标,南通海门正加快基础设施优化和政策支持,包括提升海关清关效率和仓储能力。这一举措不仅服务于家纺领域,还将扩展至多品类商品,强化国际竞争地位。长期展望,南通有望成为连接中亚的关键枢纽,提升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同时推动绿色贸易和数字化物流发展,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新阶段部署。
2025-08-14
-
南通海门双喜家纺E板挂牌 成当地家纺业第三家上市企业
南通海门双喜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当地家纺行业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此次挂牌标志着该企业迈出对接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其依托上海嘉定注册地及海门子公司的产业布局,凭借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为南通海门家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彰显了当地在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方面的成效。 一、企业发展历程与业务架构 双喜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上海嘉定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以上海为战略决策中心、海门为生产研发基地的运营格局。公司旗下拥有海门双喜床上用品有限公司、海门顺彩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形成集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其中,海门子公司聚焦床上用品核心品类,配备现代化生产车间与专业技术团队,具备从面料研发、花型设计到成品加工的全流程自主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套件、被芯、枕芯等多个系列,凭借稳定的品质与创新设计,在国内家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二、资本市场赋能产业升级 此次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挂牌,是双喜家纺对接资本市场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挂牌,企业将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财务管理制度,为后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战略投资奠定基础。同时,资本市场的品牌背书效应,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供应链合作、市场拓展中的话语权,推动其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研发+品牌+资本”驱动的现代化企业转型。作为南通海门家纺行业第三家上市企业,双喜家纺的挂牌也为区域内同类型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激励更多家纺企业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转型升级。 三、南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优势 南通海门是国内重要的家纺产业聚集地,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与完善的配套体系。经过数十年发展,当地已形成从原料供应、面料织造、花型设计到成品生产、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生态,集聚了数千家家纺企业,产品涵盖床上用品、家居饰品等多个领域,市场份额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南通海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举措,支持家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拓展市场渠道、对接资本市场。此次双喜家纺成功挂牌,正是当地家纺产业集群优势与企业自身发展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出区域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阶段性成效。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区域带动作用 面向未来,双喜家纺将以此次挂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绿色环保、智能科技等家纺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发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借助资本市场资源整合能力,推动生产智能化改造与供应链优化,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作为海门家纺产业的重要一员,企业的发展将带动当地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进步,促进区域家纺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南通海门也将继续深化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工作,通过支持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持续增强家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