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经开区招商成果显现 安防巡逻机器人试产成功助力智能安防升级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引入一家专注于特种机器人研发的智能制造企业。近期,该企业在区内新微半导体加速器试产成功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多元智能功能,为区域智能安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经开区培育高端制造产业集群的又一重要成果。 一、自主核心技术加持 机器人功能实现多场景覆盖 此次试产成功的安防巡逻机器人系列包含户外与室内两种类型,均搭载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系统。机器人可按照预设路线自主移动并实时传输监控画面,在指定点位能自动开展360度人脸识别比对,同时具备障碍物智能避让、烟雾异常报警等功能。在续航能力方面,当前机型可持续工作6小时,后续通过升级自动蓄电系统,将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巡防,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安防需求。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导航算法、图像识别、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均由企业独立研发,从硬件设计到软件适配形成完整技术闭环,有效保障了产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研发团队实力雄厚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该企业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发展战略,组建了一支由多名博士、硕士及高级职称人才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储备。截至目前,企业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使用权,另有数十项专利处于受理阶段,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近半数。凭借突出的研发能力,企业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发团队聚焦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此次试产的安防巡逻机器人正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典型成果。 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量产准备进入冲刺阶段 企业于入驻徐州经开区东环街道新微半导体加速器后迅速启动试生产工作,目前生产车间、配套设施等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各项指标逐步达到量产标准,预计年内将实现批量生产。新微半导体加速器作为经开区重点打造的产业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助力项目快速落地。量产阶段,企业将重点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为后续市场推广提供产能保障。 四、长远规划布局清晰 多领域拓展市场空间 根据发展规划,企业计划至2022年累计投资3亿元,建设服务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形成以巡逻机器人、智能安防系统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矩阵。产品体系将涵盖警用、民用、国防三大系列二十余个品种,广泛应用于监管场所、大型机关、高档社区、公共场所、国防、远洋运输等领域。通过精准定位不同领域的安防需求,企业将逐步构建覆盖多场景的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彰显招商引资战略成效 徐州经开区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机器人、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构建产业生态。此次安防巡逻机器人试产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经开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成果的生动体现。该项目的落地将带动区内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未来,随着企业量产能力提升和市场规模扩大,有望成为区域智能安防产业的领军企业,为徐州经开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践者,该企业将继续深耕自主研发,以技术突破驱动产品创新,通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拓展应用场景,逐步实现“成为国内领先的特种机器人制造公司”目标。在区域产业政策支持与企业自身努力的双重作用下,其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智能安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025-08-07
-
盐城环科城跻身国家高新产业基地行列 引领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新高度
近年来,盐城环保科技城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汇聚国际领先技术与企业资源,实现环保产业集群高速发展。最新国家级认定标志着其在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与产业化能力获得国家层面高度认可。 一、国家级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部正式批复,将盐城环保科技城明确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一国家级认定不仅是对地方环保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重要背书,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关键布局。作为环保产业的关键细分领域,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技术支撑,盐城基地的命名体现了其在国家生态环保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二、全链生态铸就产业领先地位 经过持续深耕,盐城环保科技城已构建起覆盖研发设计、关键设备制造、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尤其在高端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工业废气资源化回收工艺、智慧监测预警平台等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规模化制造能力。基地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的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产业规范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使得基地在复杂工况治理方案解决能力上领跑行业。 三、创新聚合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基地核心区形成了“高校院所原始创新、龙头企业技术转化、中小企业配套协同”的创新网络体系。多个国家级创新载体与省级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行,在高效除尘材料、超低排放催化剂开发、碳捕集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常态化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量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引擎。 四、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技术应用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及工业深度治理需求,新认定的国家基地将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攻坚非电行业(钢铁、焦化、玻璃、水泥等)深度治理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替代。重点提升复杂烟气条件适应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助力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升级。成套化、智能化、低碳化将成为装备开发的核心趋势,推动整体解决方案大规模市场应用。 五、构建全球影响力制造高地 展望未来,盐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塑造。通过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持续赋能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国际先进技术本土化落地与自主技术产品出海。基地规划目标是显著提升国产高端装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与影响力,打造集研发设计、核心制造、系统集成、工程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大气治理装备先进制造集群,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该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极大提升了盐城市在高端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对长三角乃至全国污染防治装备产业升级具有示范意义,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与装备支撑平台。
2025-08-07
-
盐城市领导调研大丰企业科技创新工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盐城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双轮驱动,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近日,盐城市相关领导赴大丰区专题调研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实地考察重点企业研发项目,强调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农业科技 推动绿色农药创新 调研组首站来到当地农化行业龙头企业,深入了解“新型高效低毒杀菌剂二氰蒽醌”项目的研发进展。该项目通过分子结构优化,突破传统农药高毒性技术瓶颈,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企业负责人介绍,团队历时数年攻关,建立了从实验室小试到万吨级产业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产品可有效防治作物病害且环境相容性显著提升。调研组指出,此类创新成果既符合国家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导向,又能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快对接国际市场标准认证。 二、深耕海洋资源 开发特色功能性饲料 在沿海特色饲料企业,调研组重点考察了利用滩涂生物资源研发的异育功能性饲料项目。该项目通过生物技术将本地特有的藻类、贝类等转化为高附加值饲料添加剂,已形成完整的技术规程和养殖应用方案。企业实验室数据显示,该产品可提升水产动物免疫力,减少抗生素使用量。调研组认为,此类研究充分发挥了盐城沿海滩涂资源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区域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平台。 三、强化政策支持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调研过程中,相关领导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核心作用。针对企业反映的研发投入大、人才引进难等问题,明确将完善三项配套机制:一是优化科技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向中试转化环节倾斜;二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护航计划,建立重点产业专利预警机制。大丰区相关部门现场汇报了正在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方案。 四、深化产研融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座谈交流中,调研组提出“四个强化”工作要求:强化企业创新决策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强化创新文化培育,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特别指出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此次调研活动凸显盐城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大丰区作为全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正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服务优化等多维举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样本。未来,当地将持续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5-08-07
-
无锡梁溪启动全市首个“1+1”社工特训营 破解人才服务供需难题
为破解专业社工人才实践机会不足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薄弱的供需矛盾,无锡梁溪区创新推出全市首个“1+1”社工特训营,通过政府引导、专业赋能、实践对接的模式,推动社工与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为区域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此举也成为优化民生领域“招商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直面行业痛点,创新破题思路。当前,社会工作领域存在专业人才“有证难实践”与社会组织“有需缺能力”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持证社工虽具备理论知识,但缺乏一线项目实操机会,专业技能难以转化;另一方面,大量初创社会组织在公益项目策划、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服务效能受限。2023年,梁溪区立足区域社会服务发展实际,在全市率先启动签约中级社工与社会组织“1+1”共同成长计划,通过“社工+组织”结对模式,旨在打破人才与项目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二、构建培育体系,强化专业赋能。作为计划的重要载体,“1+1”社工特训营突出“实践导向、双向提升”特点。2023年起,梁溪区分批选派中级社工深入养老服务机构及承接省市区公益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驻点实践。特训营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社会组织提升项目申报、实施及内部管理能力,同时让社工在一线服务中积累经验。启动仪式上,梁溪区相关部门向首批中级社工颁发助理督导聘书,标志着社工人才梯队建设迈出新步伐,这一做法在全市尚属首次。此前,梁溪区已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工补贴与职称等级挂钩制度,此次“1+1”计划是深化社工人才激励与培养的又一创新举措,形成“理论提升—实践赋能—激励保障”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三、聚焦服务实效,推动双向成长。梁溪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不能仅停留在证书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沾泥土、接地气”,通过直面群众需求、参与项目全流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初创社会组织在公益项目策划设计、资金规范使用、服务流程标准化等专业运营能力上存在不足,影响了服务覆盖面和群众受益度。社工凭借专业知识和对社区需求的深入了解,协助社会组织精准定位服务群体,优化项目方案,推动公益服务与居民实际需求高效匹配。例如,在老年关爱、社会救助等领域,社工指导社会组织建立服务台账、完善评估机制,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四、深化三社联动,探索推广路径。梁溪区作为无锡中心城区,社区服务需求多元,社会组织发展活跃,专业社工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每万人拥有社工数量位居全省前列。“1+1”社工特训营通过社工、社会组织、社区的深度联动,既破解了社工“本领恐慌”,又为社会组织注入专业动能,实现“双成长、双提高、双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该计划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社工实践能力与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同步提升,其创新经验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为构建专业化、精细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梁溪方案”。
2025-08-07
-
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论坛南京举行 共探产业升级与招商新机遇
近日,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领域的重要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聚焦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基础设施建造运维的深度融合,探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升级路径,为相关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招商引资搭建交流平台。 一、论坛举办背景与核心定位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正处于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指导,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等10个学会与东南大学联合主办,旨在汇聚行业智慧,破解技术难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更安全、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论坛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与。 二、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安全重要性 我国基础设施体系涵盖轨道交通、重大能源工程、市政与公共建筑等多个领域,具有体量巨大、造价与运营成本昂贵的特点,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服役时间的增长,传统的建造与运维模式面临效率不高、风险预警滞后等挑战,亟需通过智慧化技术手段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三、智慧技术在基建领域的创新应用实践 在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方面,智慧技术已展现出显著优势。此前某大型桥梁出现异常抖动现象,相关团队借助无人机、微波雷达及先进算法,精准捕捉到微小范围的震动信号并进行分析,最终查明了震动原因,为桥梁安全运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面对地形复杂、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无人机、卫星定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等,可高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在隧道施工中,智能化钻孔台车能够实时反馈前方水文地质情况,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有效降低了施工风险。 四、新基建政策推动下的协同发展方向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要求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建设进度,统筹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此背景下,智慧建造与运维技术成为连接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重要纽带,通过5G网络实现施工现场实时数据传输,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施工流程,依托大数据中心构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五、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鸿沟与挑战 尽管智慧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进展,但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升级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鸿沟。一方面,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基建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适配性不足,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智慧建造与运维领域专业人才短缺,跨学科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核心算法和关键设备仍需突破。 六、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技术突破 此次论坛聚焦行业“卡脖子”问题,设置多场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围绕智慧监测、智能施工、数字运维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表示,希望通过论坛搭建的跨领域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共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为破解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助力我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相关领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协同创造有利条件。
2025-08-07
-
苏州高新区启动新招商项目 太湖金谷金融小镇启建开辟区域金融新天地
苏州高新区近日启动太湖金谷金融小镇建设,作为招商引资战略的重要一环,项目旨在通过吸引金融资源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将依托创投平台优势,打造金融集聚高地,为区域导入创新要素。 一、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政策。该区域致力于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通过政策支持与服务优化,吸引高端金融产业落户。此次金融小镇项目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高新区对提升金融服务能级的重视。项目以"太湖金谷"为基础载体,该平台在国内金融市场具有显著优势,服务于全国股转系统,为小微企业和创新主体提供高效融资渠道,这是打造新型金融服务枢纽的关键支撑。 二、金融小镇建设总投资额达4.5亿元,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直属机构建设运营,定位为江苏省首家新型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示范项目。项目设计涵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集聚区、"新三板"产业服务示范平台以及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基地三大功能区,注重生态、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通过智能化园区规划和绿色建筑标准,项目将吸引风险资本、资产管理等专业机构入驻,从而形成金融服务生态闭环。这与高起点规划相匹配,旨在通过集聚效应,带动产业链延伸与就业增长。 三、项目建设为苏州高新区带来显著经济与创新优势。重点引入股权投资、金融科技等业态,以"太湖金谷"为核心资产,提升区域在资本市场的议价能力。预计建成后将新增金融岗位,并促进技术转化,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解决融资瓶颈。同时,该项目强化高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枢纽角色,通过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长期来看,它将成为城市金融品牌的核心标识,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 四、苏州高新区将通过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支持金融小镇发展。政府部门聚焦提供高效审批、人才引进和税收激励等措施,确保项目运营顺畅。与创投平台协作,计划组织路演对接活动,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这些行动遵循市场导向,避免单纯投资扩张,而是注重实效与可持续性,以保障项目对社会经济的正面溢出效应。 五、展望未来,太湖金谷金融小镇的建成将强化高新区作为金融创新中心的功能。它不局限于本地服务,目标设定为打造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金融地标,通过整合私募基金与科技金融元素,加速城市融入全球金融网络。这符合苏州高新区的发展蓝图,将进一步释放区域潜能,开创招商引资新路径,为长远繁荣注入动力。
2025-08-07
-
苏州工业园区A Plus跨境电商学院揭牌 构建产教研创融合新生态
苏州工业园区A Plus跨境电商学院近日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由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电商学院及苏州沃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将整合多方资源,聚焦课程开发、技能实训、电商平台注册指导、业务外包运营服务及大学生创业孵化五大核心领域,打造产教研创一站式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为区域招商引资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填补人才与服务缺口 随着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加速,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强市,近年来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对专业人才、合规运营、平台对接等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行业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中小微企业运营能力不足、创业项目孵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A Plus跨境电商学院的成立,正是瞄准这一产业痛点,通过政行企校协同,构建覆盖人才培养、企业服务、创业支持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二、三方资源深度整合,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学院的三家发起单位各具优势,为平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区域职业教育龙头,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化教育体系;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电商学院熟悉行业动态与政策导向,可整合会员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苏州沃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深耕跨境电商领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具备丰富的平台运营经验、海外市场资源和技术服务能力,能为学院提供实战化教学案例与企业服务支持。三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三、聚焦五大业务板块,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 学院以“服务产业、赋能企业、孵化创新”为宗旨,重点布局五大核心业务板块。在课程开发方面,将联合企业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涵盖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海外市场营销、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合规与风控等实用技能,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需求同步;技能实训环节,依托企业真实运营场景和学院实训基地,开展模拟开店、选品分析、流量运营等实战训练,提升学员实操能力;电商平台注册指导服务,将为企业提供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主流平台的入驻流程解读、材料准备、资质审核等全流程协助,降低企业入门门槛;业务外包运营服务则针对缺乏专业团队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店铺代运营、Listing优化、跨境支付结算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大学生创业孵化板块,将通过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导师指导、融资对接等支持,培育跨境电商创业项目,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四、助力区域产业升级,服务招商引资大局 A Plus跨境电商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区域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的关键布局。通过培养一批懂外语、通平台、善运营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学院将为园区及苏州乃至周边地区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缓解企业用工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运营的全周期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孵化优质创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更多跨境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优质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商及高校的合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孵化平台,为苏州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8-07
-
苏州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增值税申报周期调整 按季缴纳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为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减轻小微企业办税负担,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推出新规,明确自2024年4月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小型微利企业可实行按季申报缴纳增值税及预缴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有按月申报要求。此举旨在通过简并申报频次,降低企业时间成本,同时缓解办税服务厅拥堵问题,进一步服务招商引资与实体经济发展。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近年来,小微企业因经营规模有限、信息化投入不足等因素,普遍依赖线下办税服务厅办理业务,导致部分区域出现排队时间长、服务资源紧张等问题。基于《增值税和消费税暂行条例》赋予的权限,税务机关此次调整申报周期,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季申报,将原有12次年度申报缩减至4次,显著减少企业往返税务机关的频次。新规同步覆盖预缴企业所得税流程,形成税费申报联动简化机制。 二、政策落地对小微企业的实际影响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区域内超60%的小规模纳税人此前采用按月申报模式。按季申报实施后,企业财务人员每年可节省约8个工作日用于处理税务事务,人力成本平均降低15%。此外,政策间接推动电子税务局使用率提升。部分企业反馈,申报周期延长后,有更充裕时间学习线上操作,逐步过渡至数字化办税。税务机关同步配套推出“季度申报操作指南”等辅导措施,确保政策平稳衔接。 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协同效应 此次改革并非孤立举措,而是与“减税降费”“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等政策形成组合拳。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将申报周期调整与税收优惠政策宣传结合,通过精准推送提醒,确保企业同步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起征点提高等红利。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该园区小微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长12%,政策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初步显现。 四、长效管理与社会预期 税务机关强调,按季申报不意味着监管放松。通过大数据分析,税务部门将动态监控企业申报质量,对连续零申报或异常数据的企业加强风险评估。社会普遍认为,此项改革既体现“放管服”精神,又平衡了征管效率,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未来,相关政策或进一步拓展至个体工商户等更多市场主体,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2025-08-07
-
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PMI稳居扩张区间 供需结构优化助推招商新动能
7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连续多月保持在景气区间,显示经济复苏韧性。作为长三角经济重镇,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产业链协同优势,在高温天气与外部压力下仍实现供需关系改善,企业采购与市场预期双双走高,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信心。 一、制造业运行韧性凸显 高温扰动下总体平稳 尽管7月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制造业生产指数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至53.5%,但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抗风险能力,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新订单指数52.8%与生产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7个百分点,反映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部分企业通过错峰检修降低季节性影响。 二、价格指数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环比大幅上升7.5个百分点至57.9%,出厂价格指数时隔多月重返52.7%的扩张区间。这一变化显示制造业成本传导能力增强,特别是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消化了部分成本压力。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大光伏组件、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出口,新出口订单指数虽小幅回落但仍高于荣枯线。 三、企业信心指数创年内次高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9.1%,连续三个月攀升。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投资同比增长超两成,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意愿强烈。采购量指数52.7%的年内次高值印证了企业对下半年市场的乐观判断。 四、非制造业支撑经济韧性发展 全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5%延续较高景气度,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表现突出,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领域收入增速达15%以上。物流仓储指数环比提高1.2个百分点,智慧物流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为制造业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引资,结合PMI数据反映的供需改善趋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创新融合将共同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2025-08-07
-
荷兰艺术点亮溧阳戴埠镇南山花园 跨国合作打造温泉酒店文化新地标
溧阳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荷兰莱瓦顿市知名设计公司为戴埠镇南山花园温泉酒店量身定制的14幅羊毛装饰画正式完成安装。这批融合欧洲当代艺术与江南地域特色的作品,标志着溧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溧阳市商务局全程协调保障项目落地,为跨国艺术创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 一、跨国艺术合作激活文旅新场景 荷兰莱瓦顿市Claudy设计公司基于南山花园温泉酒店"山水疗愈"主题,采用北欧传统羊毛毡工艺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创作出14组立体装饰作品。创作团队通过三个月的前期调研,将溧阳天目湖竹海、南山古松等自然意象转化为抽象艺术符号,选用可回收羊毛材料体现生态理念。两位主创人员驻场指导安装过程,采用特殊悬挂系统确保艺术品在温泉高湿度环境中的稳定性。 二、政企协同优化涉外服务流程 溧阳市商务局建立跨国艺术项目专项服务机制,协调海关简化艺术品通关手续,协助办理外籍设计师短期工作许可。针对艺术品的特殊运输需求,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开辟冷链恒温物流通道,确保作品从鹿特丹港至上海港再到溧阳的全程温湿度控制。戴埠镇政府配套完善酒店周边道路标识系统,增设中英双语导视牌方便国际游客鉴赏。 三、羊毛艺术重塑空间美学体验 这批作品突破传统壁画平面限制,通过羊毛纤维的叠加塑造出三至五厘米的浮雕效果。最大幅作品《云栖竹韵》横跨酒店大堂整面主墙,运用七种天然染料呈现竹影婆娑的光影变化。客房区域系列小品《温石记》将火山石与羊毛结合,创造出触觉互动装置。酒店温泉区特别设计的耐湿热作品《氤氲》,其纤维结构会随蒸汽浓度产生微妙形变。 四、艺术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戴埠镇形成艺术创作、展示、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当地已启动羊毛材料本地化替代计划,与江南毛纺企业合作研发适合艺术创作的特种纱线。南山花园酒店同步推出"艺术温泉"主题套餐,包含作品导赏、手工体验等增值服务,预售期间订单量较常规产品提升显著。溧阳市据此修订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跨国艺术合作列为重点招商方向。 五、可持续合作机制持续深化 溧阳市与莱瓦顿市以此为契机签署文化创意产业备忘录,约定定期举办设计人才交流活动。两地计划在戴埠镇共建纤维艺术研究中心,首批技术转移项目包括荷兰湿毡工艺本土化改良等。南山花园二期工程已预留艺术扩容空间,未来将引入更多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项目,打造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可居住美术馆"概念。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